【排便出血】大便出血未必是痔瘡 醫生拆解3個徵兆恐患大腸癌
發布時間: 2022/09/01 17:20
很多都市人都有痔瘡問題,不過大便出血未必是痔瘡所致。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,排便出血有3大常見原因,假如排便習慣出現變化,以及排便無痛,流出鮮血,有可能是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的警號,應盡早求醫。
鍾雲霓近日於Facebook專頁指出,最常的排便出血原因包括「肛裂、肛門破皮」、「痔瘡出血」,以及「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出血」,前兩種為良性出血,第三種則為惡性,她又列出3種出血類型的特點以及治療方法。
1. 肛裂、肛門破皮出血
特點:排便時帶有傷口撕扯感、疼痛感,滴血在馬桶裡,或擦時染在紙巾上。
治療:可觀察兩周左右,配合泡澡或於肛門周邊多沖熱水,可能會「滴滴答答」幾天,之後自行痊癒。
鍾雲霓提到,肛門鬆的人不容易肛裂,但較易有痔瘡鬆弛脫垂的困擾,這類人士應該恆常運動,維持周邊肌肉軟組織彈性。
至於肛門緊的人則較易出現肛裂,因此應多攝取纖維,令糞便保持鬆軟濕潤,她提醒,肛門多半會隨著年紀越愈來愈鬆,只要注重排便健康,易肛裂體質有機會自行改善。
最新影片:
2. 痔瘡出血
特點:排便無痛,流出鮮血,有時甚至噴射小血柱,伴隨肛門腫脹異物感。
治療:如果次數太頻繁,每個月都出血一次,或每次出血量都染紅整個馬桶,久而久之恐引致慢性貧血,應盡早求醫。
3. 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出血
特點:排便無痛並流出鮮血,肛門沒有異物感、疼痛感,以及排便習慣改變,如一向排便順暢,但變得經常腹瀉,就要小心有惡性可能,務必立即求醫。
治療:盡快求醫,年過45至50歲的人士,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她解釋,一般大腸黏膜長出瘜肉需時6至8年,瘜肉變壞需2至3年,若照過腸鏡而結果正常,往後3至5年檢查一次即可。
內容獲「痔瘡手術女醫師-鍾雲霓」授權轉載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責任編輯:羅嘉欣